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6月18日股票配资平,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新价值 新动力2023—2024年度受尊敬企业年会”在北京举行。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当前中国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期,由此就产生了一种困惑: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不错,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赶超甚至引领,但另一方面感觉心里好像没有底,对于经济仍然有很多看不清、看不准的地方。
合法股票配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借贷资金购买股票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在合法股票配资中,投资者与配资公司签订合法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者通过向配资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取一定的借贷额度,然后利用这些借贷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同时,投资者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包括股票市场的波动和借贷利息的支付等。
对此,姚洋从四个方面给出了他的分析和理解。
第一,世界不仅没有同中国脱钩,反而更加依赖中国。
“对于国际环境,目前有观点比较悲观,好像美国在围堵我们,要和中国科技脱钩,实际上这种情绪是不现实的。”姚洋表示,从数据来看,世界不仅没有和中国脱钩,而且更加依赖中国。
姚洋列举了出口数据,来证明中国和世界经贸的关系仍然牢固且密切。例如,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国的出口占世界12%,疫情后上升到14%,2023年出口略降但全球出口量整体也在下滑,其他国家的降幅比中国还要高。今年前五个月的外贸增速在7%左右,出口总额达到2.8万亿美元。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外贸仍在增长,世界还是离不开中国。
姚洋进一步指出,从美国的进出口数据来看,表面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了下降了17%,但实际上美国进口中国的产品量是增加的,因为中国通过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的产业转移,将“中国制造”从上述地区和国家再次出口到美国,按照原产地原则计算,2018年“中国产品”占美国的进口率达到了20%左右,所以这不是中美钩脱,只不过是中国企业加速向海外转移,而且这种变化对中国是有好处的,既实现了过剩产能的转移,又提高了当地的就业和收入。
姚洋提醒,要正确理解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不能有“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中国并没有丧失在全球的发展机遇。
对于近期引起关注的科技“卡脖子”问题,姚洋表示,科技打压会让美国“双输”, 本来芯片我们不用造,但是现在不得不自己造;另外一方面,从全球来看,中国已经冲到了世界技术前沿,AI(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都已经进入到了全球产业的第一阵营。
第二,中国经济发生了变化,进入深度调整期。
国内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姚洋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进入到深度调整期。从2010年开始,中国就已经不再以出口为导向,过去十几年平均两年就会出现一个经济新名词,比如“新常态”,是要适应经济中低速增长;“去产能”,是要把污染严重的过剩钢铁产能去掉、转变产业生产方式,把出口导向转向国内消费;“转型升级”,是要在每个行业都转型升级,要以技术创新来推动;从“高质量发展”到“新质生产力”,这一调整是要求企业和社会进行改变。政府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转向“有限”政府,让企业去接受并理解这样的信号,实现真正的转型。
经济的深度调整开始了。姚洋认为,当前的调整将是更加深度的调整,是政府的直接调整,其中一个典型的变化就是2018年之后,降低全社会金融化程度。
为什么要降低全社会的金融化程度?姚洋的理解是,通过美国的现实案例就会发现,美国产业空心化的根源就是过度金融化,过去MIT(麻省理工)毕业生最想到GE(通用电气)做总工程师,但现在MIT毕业生第一理想的工作地是华尔街,而不是去硅谷。正是这种金融化导致的产业空心化,才让我们看到,2018年后开始强力去杠杆,这个选择转向是十分确定的。
去杠杆之后的深度调整就包括金融业,当前已经看到,金融业正处于强力监管之下,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是加强监管的表现之一。 “金融业降薪不是惩罚性的,而是为了降低金融业吸引力,转向发展制造业。”姚洋表示,房地产去金融化、地方政府化债也是同样的目的,所以2018年开始深度调整使大家感觉不舒服,现在就是要给某些行业穿上“紧身衣”。
第三,不要期待政策的“大招”。
现在很多人多认为接下来还会有政策“大招”,姚洋表示,很多人期待的所谓“大招”是与深度调整相背离的,在房地产和地方债这两个方面,就没有看到政府大手笔“救市”。
房地产市场整顿从2021年开始,姚洋认为,2021年绝对没有崩盘迹象,但确有猛涨的势头,“三条红线”刀刀见肉,房地产连续三年下降。最新公布的5月数据又出现了20%的降幅,面对这样一种下降态势,要做什么?就是要缩小房地产销售规模,2021年的房地产销售了18亿平方米的房子,2023年只卖了9.6亿平方米,今年前5月份才卖了3亿多平方米,估算今年全年房屋销售在8亿多平方米左右,调整已经非常深度了。
以往的经验是,房屋销售面积应该在10亿至12亿平方米,就是明显的超调了,因此会认为政府将实施大救市,但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放松是挤牙膏式的,就是怕房地产又快速起来,导致市场过热。有些人预测房地产过两年还会大涨,姚洋认为这不太可能,好不容易取得的调控成果不会轻易放弃,今后每年的房屋销售面积稳定在10亿平方米左右,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保障房而不是商品房。
在地方化债方面,姚洋认为,当前的地方化债是双层面的,一方面地方债务体量还是比较巨大的,规模仍可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确“钱紧”。从化债政策来看,还是倾向于消化债务存量,控制新增债务,这也与保证经济深层次调整成果的目标是一致的。
“决心以短痛换一个长期更加健康的经济,所以经济调整还要做下去。”姚洋说。
第四,拉动居民消费和科技投资。
“提振国内需求,依靠地方政府投资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地方政府由于债务控制而不愿意投资了,中央政府发行的一万亿元特别国债,中央政府最后是要还的,所以对地方政府报项目花这笔钱的审核很严格,中央政策扶持的重点还是科技进步和制造业。”姚洋表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在这样的投资方向之下,一方面要把居民消费拉上去,另一方面仍是要保持技术进步和发展制造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姚洋指出,当前经济的复杂性在于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情况下,继续做经济的深度调整,同时还要为应对全球竞争做好准备,加大科技投资。
“放眼2035年,将会制定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和谐、平等、富裕的中国,让我们拭目以待。”姚洋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郝欣煜 股票配资平